在公众认知中,因欠钱不还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“老赖”,其身份证会被系统锁定,按规定无法乘坐高铁、飞机等交通工具,同时会被依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(下称“限高令”)。这是社会对“失信必受惩”的基本共识,也是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《半月谈》的一则报道却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: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经核查发现,有3名已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的“老赖”,竟多次成功购买高铁票、飞机票正常出行。
这些“老赖”究竟是如何突破限高令的?他们的“操作”其实并不复杂——仅仅换了一本护照,就绕开了公安系统的监管。问题的根源,直指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短板:法院往往难以及时掌握被执行人新办、补办护照的动态信息,而公安机关在办理护照申请业务时,也无法实时查询到申请人是否属于被限高的失信被执行人。导致了“身份证被锁、护照仍自由”的漏洞,让本应刚性的限高令出现了“柔性缺口”。
“老赖”靠换护照规避限高令,表面看是个人钻制度空子的“小聪明”,实则暴露了司法执行与行政监管衔接的短板。它让限高令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,原本用于约束“老赖”的制度沦为“纸老虎”,不仅无法倒逼失信者履行债务,反而会让其产生“失信有利可图”的错觉。更严重的是,当公众看到“老赖”能轻易绕过法律惩戒、逍遥出行,难免会产生疑问:社会公平正义该如何体现?
令人担忧的是,随着这类违规操作被制作成“避限教程”在短视频平台传播,甚至出现“限高只吓老实人”的错误言论,不仅直接助长了“失信成本低、守信反而吃亏”的扭曲风气,更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着社会对“诚信有价、失信受惩”的共识。
自2015年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》(即“限高令”)实施以来,已有数百万失信人员被纳入限制高消费范畴。这一制度在打击“老赖”、缓解“执行难”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成为维护司法权威、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抓手。但要让其真正成为捍卫公平正义的“刚性利器”,而非“柔性约束”,仍需以更精细的设计织密监管网络。首要任务是彻底打破部门数据壁垒,建立不同部门和系统的实时信息共享机制——一旦“老赖”申请新办或补办护照,公安办证系统能即时对接法院限高数据库,自动触发预警提示,确保新护照刚“出炉”就被纳入限高监管范围,从源头切断“换护照避限”的可能。网络平台需扛起主体责任,对传播规避限高令“教程”、宣扬“失信有利”的违规内容,不仅要第一时间下架清理相关内容,更要追溯传播源头、依法处置账号,从舆论端遏制不良风气蔓延,避免“钻漏洞”方法扩散。当然,也可拓宽公众监督的渠道,可以通过开通专项举报热线、上线“老赖违规出行举报”小程序等方式,鼓励群众对“老赖”使用护照乘坐飞机、高铁等行为进行监督,让失信行为时刻处于“阳光监督”之下,真正实现“让老赖无机可乘”。
限高令绝非“摆设”,其刚性执行的案例早有印证:2020年,某知名企业家曾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公开坦言,因自己被纳入限高名单,从北京到上海只能选择单程长达17小时的汽车,出行极为不便;直到还清全部债务、从失信名单中移除后,才重新获得乘坐飞机的资格。这个案例清晰说明:限高令要真正发挥作用,核心在于“执行无死角”——一旦监管出现漏洞,制度的威慑力便会大打折扣。
唯有彻底堵住每一个监管漏洞,让“换护照出行”这类钻空子行为无处遁形,才能切实捍卫司法尊严,最终营造出“守信者畅行无阻、失信者寸步难行”的社会环境——这不仅是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,更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