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版:
在唐玄宗的末年,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,东平郡王安禄山以“诛宰相杨国忠”为名,联合平卢、范阳(幽州)、河东等三镇节度使发起叛乱。这场起义势如破竹,迅速攻占了两京,打得唐朝朝廷措手不及。名将鲁炅与哥舒翰分别在不同战役中遭遇惨败,唐玄宗只得仓皇逃入西蜀避难。就在这时,唐军在“睢阳之战”中以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,终于给了唐朝喘息的机会。名将郭子仪借此时机,不仅稳定了战局,还凭借精湛的军事指挥逐步收复了两京,扭转了战局。
随后几年,郭子仪再度挺身而出,平定了仆固怀恩的叛乱,并成功抵御了吐蕃和回纥的外敌入侵,堪称唐朝的中兴之臣。然而,尽管安史之乱已被平定,但唐朝内部的军阀割据局面却未曾得到有效遏制,反而愈加严重。德宗李适并非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贤明帝王,他甚至连中央禁军也无法有效掌控。
展开剩余76%仅仅两年后的建中四年(公元783年),各地节度使再次爆发叛乱,唐朝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。为了打破围困襄城的困局,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诸路兵马从长安经过,却因未能控制住要求高额赏赐的士兵,最终导致了兵变。与此同时,幽州节度使朱滔的弟弟朱泚趁机起义,自称帝,国号大秦。这一举动将唐朝政局推向了更加动荡的局面。
长安一时陷入大乱,叛军闯入皇宫,德宗带着两位皇妃和几位皇子从北门匆忙逃出,身边仅剩百余护卫。幸运的是,天命未绝,郭子仪的第七子,时任司农少卿的郭曙,刚好在城外打猎。郭曙毫不犹豫,带领家丁作为先锋,与禁军将领令狐建会合,合力保护德宗。在日落时分,他们成功摆脱了叛军的追击,暂时保全了皇帝的生命。
然而,这次逃亡只是暂时的,第二天,德宗通过咸阳狼狈逃往奉天,重新组织朝廷。尽管朝廷艰难维持运转,但德宗遇害的消息不胫而走,民心惶恐,局势愈发严峻。与此同时,朱泚自称大秦帝国的皇帝,更加剧了国家的不稳定。
叛将韩旻率领三千骑兵离开长安,谎称前去接驾,实则企图诱杀德宗。然而,长安城中未及时撤离的原泾州刺史段秀实,巧妙伪造文书,将韩旻引回,为德宗争取了宝贵时间。朱泚愤怒之下,杀害了留在长安的李唐宗室七十余人,段秀实当面用朝笏打击朱泚,结果朱泚措手不及,额头被击中流血。段秀实被叛军乱刃杀害,终年六十五岁。
叛军很快围攻奉天,但由于浑释之的儿子浑瑊在奉天坚守,暂时抵挡住了叛军的进攻。然而,由于奉天的防守薄弱,且叛军攻势强劲,浑瑊在多次冲锋中身中流矢,依然带伤指挥抗战。眼看城池即将沦陷,德宗已经准备传位给太子,并告知贵妃在城破时自尽以守节。
危急时刻,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从道河北清苑回师,赶到奉天救援。朱泚在围困奉天一个多月后,因担心后方有变,最终撤回长安。奉天危机暂时得以解除。
然而,新的危机迅速到来。救驾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心怀叵测,趁机吞并杨惠元和李建徽的部队,并对李晟虎视眈眈。德宗命令李怀光夺取长安,但李怀光竟拒绝命令,并公然与朱泚结盟,合兵追击德宗。此时,李晟认为皇帝应留在梁汉之地稳住民心,于是带领军队坚定护卫德宗。
兴元元年(公元784年)四月,李晟被加封为鄜坊、京畿、渭北、商华副元帅,领导唐朝军队对抗叛军。李晟始终将国家和军队置于个人利益之上,为了安抚军心,他与部下共度艰难时光,吃粗粮穿破衣,亲自带头打击叛军。最终,李晟凭借顽强的决心和战略打击,成功击败了叛军,并一举夺回长安,迎回了流离失所近半年的德宗。
为了表彰李晟的忠诚和勇敢,德宗在东渭桥为他立下功碑,并亲自撰写碑文,命太子将副本赐给李晟。而段秀实因忠烈壮举被追赠太尉,并获得“忠烈”的谥号,唐宪宗时更与李晟一同供奉于德宗庙庭。
与此同时,郭曙也随德宗返回长安,并因其忠勇加官检校左散骑常侍、左金吾卫大将军,封祁国公,继承并发扬了父亲的军功与门风。
朱泚的叛乱,不仅摧残了唐室宗庙,更与安禄山一样,造成了巨大的人为灾难。他自称帝,和各地节度使的割据统治根本不同,危害极大。唐朝几乎面临灭顶之灾,但在郭曙、浑瑊、段秀实、李晟等忠臣英勇奋战下,最终成功稳定了国家,李唐王朝的国运得以延续百余年。
如同古人所说:“板荡识忠臣,岁寒知松柏。”这几位忠良之士,在唐室危亡之际挺身而出,挽救了国家的命运,留下了永世流传的忠诚气节,堪为后人楷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